雕鑿的風景

郭清治雕塑博物館

Kuo Chin-Chih Sculpture Museum

年份    2014

位置   台灣台北市

類型   美術館

指導   陳永富建築師

 

「創作是一種歷程,也就是不斷的探索與自我試煉的持續過程。」- 雕刻家郭清治 

 

作為一個專屬於一位雕刻家的美術館,我直覺想到,何不來講個故事,述說一名雕刻家的生平!

 

建築除了做為容器,滿足機能,也如同文本,能夠閱歷。閱讀的藝術不單單只存在於作者單方面的知識傳遞,而是能夠激發讀者與作者的相互對話與辯證,建築如同書本作為其間的媒介,我想談的是雕刻家的創作生涯,從早期的探索、中期的積極創作階段到晚期的大師境界,仰賴的是雕刻品從外在到內在的素材,來形塑一連串能夠去演繹這三個階段的空間體驗,讓美術館不單只是提供展示的功能,還有近一步作為展品創作者論述上的延續。

 

基地位於建國中學、上一個設計綠色圖書館旁,附近有植物園、歷史博物館、牯嶺街等,外部空間延續自綠色圖書館的紋理概念,作為一個綠色圍塑性的呼應,以L型不鏽鋼的柱去構築整體的秩序,一方面反映雕刻家作品不鏽鋼的應用,一方面也藉此形塑內外環境交錯對話的曖昧空間。

 

內部空間的部分,以雕刻家三個時期為構想來創造相對應時期作品的展覽空間,以晚期「花崗岩與不鏽鋼」系列的媾和模式作為「整體」建築造型意象,「局部」的部分,早期——擬仿寫實之再現人像階段——埋於地下,為在破土前自我風格的摸索;中期——抽象表現階段——取自雕刻家的創作模式:從完整正方石材開始刻起而非從石材原始造型引起的雕刻之慾,以一連串方盒子連接而成,並由此階段作品的素材:青銅、黑色花崗岩、白色大理岩、觀音石、紅色花崗岩作為立面材料,內部則為木地板、白牆的自然採光,表達當代藝術展示空間的極簡純粹性;晚期——複合性媒材表現階段——半透明曲面量體立於建築中央,以中期紅色花崗岩方盒子「鑿入」作為序曲,迎接的是通透流動性的開放空間,象徵著雕刻家找到自我風格的最終意象:生命自然的動態能量。

 

雕刻家的晚期,透過複合媒材的搭建而產生新的對話,在西方的技術背景下挖掘出東方文化的脈絡,成了集大成的巔峰之作,此期的作品,闡述著一種在多元並蓄的對話下,反映出實與虛、具象與抽象、繁複與簡約、細緻與粗獷、現代與原始、共時與歷時、科技與自然的媾和。一座能夠被閱讀的建築,延續這樣最高層次的主題,作為「一個」精煉的主旨,讓讀者能夠用身體的感知去細細品讀,以期許能夠激發出更多不同詮釋的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