漁樂會

馬祖牛角村公共空間

Niujiao Village Public Space Renewal

年份   2015

位置   台灣連江縣

類型   公共空間、民宿、文化展示中心

指導   羅鵬、史立剛

團隊   高靖捷 (概念發想、形式操作、3D建模)

           洪銘駿 (民宿空間規劃、diagram、渲染)

           馮一峰 (基地分析、diagram)

 

曾經在馬祖的深度旅行,成了這次設計最大的養分,在於以一個「數字時代的舊城更新」這樣的命題中,更能透過深刻的觀察去仔細剖析。這次的題目是在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交換時所操作,在老師解題與討論的過程中,能感受到對於中國數位發展趨勢,以及針對三個族群「當地居民」、「老年人」與「外來移工」關注,然而來自台灣的我們,很難去操作以一個以中國為背景的設定,也因此主要關注「當地居民」與「老年人」的議題上,「外來移工」則是轉換為「打工換宿」的模式,選擇的地點為馬祖。

 

選擇馬祖南竿的牛角村為基地,不單只是牛角村——一座曾經最繁華的城鎮因人口流動、政治重心轉移而沒落——符合題目舊城更新的設定,還有透過旅行習得的珍貴閱歷,促成了這次的優先選題的最主要原因。對我來說:「建築是生活的藝術」,即建築是由生活所書寫來的,因而擁有越豐富的生活體驗則能夠擁有越多的素材來創造建築。

 

在前往馬祖旅行前,對其印象只停留在戰爭的遺留,然而實際走了一趟,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才真實地認識了馬祖。談及在地的特色,這是一個小國寡民的慢活社會;談及在地的文化,釀酒、戰爭遺跡、閩北式建築無不清晰塑造了馬祖的面貌;談及在地的生活,除了出外捕魚的平常,我想一同聚餐聊天的饗宴可說是一個融入在地生活的絕美註腳。

 

這次的設計是一個反建築般的存在,所謂的建築指的是生活的載體,反的意義在於操作上並非由建築元素的構築作為出發點,而是以建構不同生活的樣貌來作為第一步,建築元素則是以低調的姿態去界定及連接、回應周遭紋理。以批判性的姿態開始,從牛角村歷史發展的脈絡出發,重新建構出由海邊貿易延伸到山丘上的發展秩序,並藉由港口旁「大客廳」及其連接周遭民房「匯流」的概念來呼應曾經以港為業的繁榮。

 

「大客廳」是一個生活的載體,結合港口漁業,並承襲自當地居民的生活模式,一個能夠兼具用餐、聊天、海釣、出海捕魚、販賣魚貨的地方,而從「大客廳」延伸出去,與周遭民居連接的空間,則作為「民宿」及「文化展示中心」的觀光用途。

 

在這邊所提及的觀光,是重新去定義的,對我們來說,舊城更新所透過觀光植入的方式,並非一種以主題樂園式的遊覽,而是共享在地生活,以民宿來說,結合在地打工換宿的模式,同時消除與周遭民居的界線,讓兩邊的生活能夠有所交流;以文化展示中心來說,除了基本的展示文物、歷史資料的用途,也創造能夠學習技藝如捕魚、釀酒等活動的平台,讓外來人民能夠體驗在地的文化,也讓熟稔技藝的老年人能夠傳承,並增進在地年輕人的文化認同。整體而言,這次設計的目的是再現當地文化特色,作為當地居民與外來居民的共同生活場所。